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儿童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与怜爱,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篇有深度的童话故事。以前一直是高段语文教材。部编版教材把这篇童话编排到了三年级。但文章篇幅长,背景特殊,童话内涵深刻,三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有限,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无疑给老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怎么带着还处在识字、写字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因为疫情大半年没有在线下进行阅读训练的学生,学习这篇经典童话?结合人教社教材研究所的教研活动和要求,9月22日,于长华老师率先在301班执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向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而生动的语文示范先行课。


于老师在教学中抓住“小女孩一共擦了几次火柴”这个问题展开,对文章的长篇幅进行了合理而巧妙的处理,配合着课前准备的小表格这个道具,使得文章的脉络立体清晰,学生们能马上抓住文章的重点对教材进行有目标地取舍,从而化解了课文篇幅过长的难题。紧接着于老师又引导学生们对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场景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解读,然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学习了后面四次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场景。这种紧扣文本特点先扶后放,以点促面的教学方式效果很显著,学生们在随后的小组合作中毫无悬念地完成了后面的学习,学习氛围浓厚,回答问题积极性高,师生配合恰到好处,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重难点也得以突破。


课后的集体研讨时间,大家都认为于老师的教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课堂扎实,由扶到放,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童话的丰富想象,给年级老师起到了极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后,老师们也提出了思考:在教授部编版新教材时要注意精准地把握学生年段特点,尤其是在教学长课文、难课文时让教学目标精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手段恰当,打造高效课堂,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更科学的路径和方式方法。